[zz]AI 名人堂,世界人工智能60年60位名人榜

0 / 655

#AI 名人堂,世界人工智能60年60位名人榜

很高兴在中国自动化学会与新智元共同举办的“AI WORLD2016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与大家进行分享。我们知道,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够看的更远。丘吉尔也曾说过,“The longer you can look back, the farther you can look forward. (回顾历史越久远,展望未来就越深远)”。今天我不讲科技,讲“AI Hall of Fame: In Memory and Celebration(人工智能名人堂:纪念与欢庆)”,希望同大家一起来回忆历史,共同回顾奠定了今天“智能”之发展的巨人们,以此纪念为人工智能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与开拓者。

我们都知道,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名人堂”之一了。雅典娜是古希腊的智慧之神,象征着人类对于智慧的向往。今天如此盛会,也是因为大家对于AI的追求,而共聚一堂。

人工智能第一届名人堂成员是在五年前选出来的,我们最近刚刚选完的是第二届。十年之前,也就是2006年,当时的人工智能绝对没有今天这么热,时任人工智能国际杂志《IEEE Intelligent Systems》主编的James Hendler,为纪念人工智能50周年,出了一期专刊,叫做“The Future of AI”,后来快成刊了才发现,里面一篇中国的文章都没有。临出刊的最后一刻,我说人工智能50年,也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便约了国内的陆汝钤院士,当时Arizona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曾大军,再加上我,写了第一篇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文章,“AI Research in China: 50 Years Down the Road”。后来,我们想,应该给中国人工智能专门出一期专刊,所以08年又出了人工智能的一期专刊,叫做“AI in China”。

十年前,人工智能正处于低度深谷的时候,为了鼓励年轻人加入这个领域,我和James商量,选择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做研究的优秀年轻工作者,在我们的杂志(IEEE IS)上开一个专栏,进行介绍,以后再看看他们怎么发展。最开始专栏想用AI Top 10这个名字,后来觉得Top有些不太合适,改为了AI’s 10 to Watch。到2011年,我当杂志(IEEE IS)主编的第三年,正是我们的杂志创办25周年,大家说庆祝一下。其实最开始,我们杂志的名字是《IEEE Expert Systems》,后来从专家系统改为了智能系统,主要关注于应用人工智能。2011年我们的杂志在所有人工智能期刊杂志里面影响因子排名是最高的,也要庆祝一下。但我们不仅要看人工智能的未来,还要了解历史,于是便创办了人工智能“Hall of Fame”,纪念这个领域的成就者们。

AI’s 10 To Watch 是从06年开始办,11年是第三期,当年有两位中国人当选,其中一个是北大的王立威;2013年公布的是第4届,有三位中国人当选,其中一位是清华的朱军,最近的(2016年)这一届也有三名华人,其中包括大陆清华毕业的夏立荣,现在在RPI做教授。这是10年来五届名人堂的情况。

从2011年,我们开始做AI名人堂,这是那期杂志我的Editorial。图中是一位苏联的艺术家给我画的一幅漫画,08年奥运会的缶很出名,把我画到缶上,穿着中国传统的学术袍,这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个中国字“智”是我正式写的第一个毛笔字。

Judea Pearl 和 Nilsson:无缘图灵奖的名人堂大师

下面我单个介绍下第一届名人堂的情况。首先是2011年选出的专家系统的创始人,Edward Feigenbaum,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两个字的John McCarthy。

今年刚刚去世的Marvin Minsky。还有Douglas Engelbart,我们用的鼠标就是他发明的,他是第一个提出增强现实概念的人,他也去世了。

还包括发明万维网的Tim,以及计算智能的Zadeh。Zadeh现在90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太好。

Judea Pearl 和 Nilsson是当时“唯二”没有获得图灵奖的名人堂入选人员,Pearl 在选入名人堂之后的第二年也获得图灵奖。Nilsson这个人虽然至今没有得图灵奖,但是我觉得他是把人工智能从文学变成科学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书,现在的深度学习基本原理也没有超出他的书(Learning Machines)所写的内容,也是他1961年写的第一本书。现在80多了,往哲学那边转去,写了《Understanding Beliefs》,我和我的学生翻译成了中文。

AI 60周年50人

第二届的名人堂是怎么选出来的?一届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工程量太大了,选谁都会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而且这个并不是单纯由个人学术成就的高低来决定,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本来讲好每两年一次,但一直未动。直到去年5月份,第二届名人堂工作才正式启动,前两天刚刚结束。

后来决定由13个人共同来负责这件事情,我和Nilsson负责流程上的事情,不参与投票,来自5份人工智能领域杂志的亚欧美11名专家进行匿名投票,全程保密。我只能说提名了100余人,选出50人,加上2011年选出的名人堂10位成员,共60人,纪念AI 60年。

这是AI 60周年的50个人,其中30人已经去世(2015年5月开始提名之前),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0多年一直到公元后2000年,从三段式逻辑到智能控制。还在世的20个人,其中Holland去年也去世了,Robinson今年也去世了。

目前在世的只有18个人,这其中包括7个中国人,按年龄顺序为:吴文俊院士,戴汝为院士,陆汝钤院士,张钹院士,李德毅院士,潘云鹤院士和郑南宁院士。戴汝为院士是在我们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前做模式识别。戴院士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人工智能杂志《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之前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理事长;这个杂志现在的主编是郑南宁院士,郑院士是现任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

从哲学到科学再到认知

六十年,是一个甲子的路程。但是智能从亚里士多德三段式行事逻辑一直到今天,其发展的整个历程,大体可以分几块。它起源于哲学,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人工智能跟哲学连起来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整个现代科学也是在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后经过Leibniz、Boole(布尔代数)、Frege逐渐把逻辑形式化发展为数理逻辑,再经过Whitehead,Russell,Godel,Church,Turing等发展为智能科学的基础,再经过Wiener,McCulloch,Pitts,Shannon开启了认知科学的领域。哲学—科学—认知这是在我们的心理世界,要转化成知识就变成机器智能、人工智能、计算智能,最终变成改造物理世界的手段。我们需要的是智能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代理、智能计算,最后就是智能控制。

所有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回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中间的发展经过了西班牙人Llull(后来从文献中发现的,现在巴萨罗那还有两个大学是以Llull的名字命名的。2011年之前我不知道这个人,2011年去巴塞罗那参加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IJCAI,他们给我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专门介绍Llull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他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提出Tree ofScience,后来又影响了莱布尼茨。在他和莱布尼茨中间还有一个Hobbes,就是著名的《利维坦》的作者,他第一个提出了思维的机械论,怎么用机械的方式来做推理。

Pascal,大家都知道,第一个做现代意义下计算机原型的人,他也是一个哲学家。二进制的提出者,莱布尼茨,他还提出了逻辑推理器的原型,包括后来的波尔代数跟他的工作全是串在一起的。对我来说,影响非常大的还有Whitehead提出的《过程哲学》,是哲学里的创新,更是人工智能创新的基础。他与学生Russell写了《数学原理》这本书,三大卷,实实在在地催生了人工智能。

早期智能机械装置的发明人: 最早试着用机械装置做逻辑与计算的人是Llull。他做的第一代“图灵机”,凭脑袋勾画了三个圈,后人认为,这是最早的图灵机原型,他是第一个提出虚拟计算机的人。其他几位大家都很了解了。

谁把智能研究变成了科学研究?DeMorgan 和 Boole。真正把推理变成现代化的形式逻辑和数字逻辑,这就是布尔的《思维定律》、布尔代数和De Morgan定理。一直到现在,数字电路设计里面还在用。当然,这是后来香农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把思维定理里面的方程重新进行了解释,变成了布尔代数。Whitehead跟Russell花了十多年时间写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激发了很多人来做计算机,来做认知计算,最后图灵集大成。

![](http://aiqianji.oss-cn-shenzhen.aliyuncs.com/images/2021/04/13/cffba25293c8909f37030d